悟覺妙天禪師開示:
「天下第一禪,就是中庸之道,全部都歸於一,沒有對立。」
【禪故事】乞富不乞貧
須菩提尊者跟隨世尊出家以後,過著三衣一缽的生活;
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缽乞食,下午就跟隨佛陀聽教參禪。
比丘們每日出外托缽乞食,總是遵照佛陀的法則,
次第行乞,一個個,一排排,無論人家施捨與否,都必須經過。
可是須菩提過乞食的生活,總和大眾不同;一離開精舍,他就與大眾分道而行;總是一個人威儀齊整,行止安詳的去找乞食的對象。
諸比丘起初對須菩提沒有留心,
但日子一久,發覺須菩提的行動有些奇怪。
大家一注意,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。
原來,須菩提乞食行化,總愛到富有人家裡;
見到房屋矮小,或是知道經濟窮困的人家,他絕不去托缽。
無論多遠的路途,他都要趕到富貴的人家去,否則,他寧可餓著肚子不行乞。
有一 次,在毗捨離的國境內,
有一位比丘在路上向須菩提取笑道:
「窮在眼前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。其實毗捨離的都城
都是殷商富戶,不知尊者今天看得起哪一家?」
須菩提聽後,向那位比丘看了一看,然後解釋道:
『大德!我不是看不起窮人,或許真正同情貧窮者的就是我呢!
的確,我是發願只向富者行乞,不向窮人托缽,這是我的苦心,還請道友原諒。』
「尊者乞富不乞貧,每天營養充分,難怪尊者身體這麼健壯!」
『大德!請你不要這麼說!』
須菩提溫和的詳細說明他乞富不乞貧的原因道:
『我向富人行乞,決不是為了貪圖美味珍餚,如果好吃,也不須出家學道。
為什麼我不到窮人的家裡托缽?
因為窮苦人家,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,哪裡還有多餘的飲食供養我們?
即使他們願意發心,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,哪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?
反之,向富人乞食,區區一餐之施,在富者毫無所謂。
我所以乞富不乞貧,就是為了這個原因。』
須菩提把他的看法表明以後,那位取笑須菩提的比丘才無話可說。
在僧團中和須菩提有相反作風的人,是大迦葉尊者,
須菩提是乞富不乞貧,而大迦葉是乞貧不乞富。
須菩提很不解大迦葉的用心,有一次閒談時就問他道:
『尊者大迦葉!你乞食的態度和我正好相反,
我很無禮的請求你告訴我是什麼原因?』
「尊者須菩提!」大迦葉解釋道:
「我們是出家的沙門,守道行法,這就是人間的福田,
我們受人間的供養,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。
我向貧窮者乞食,讓他們種福田,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,
富人們的福多,我們何必錦上添花?」
大迦葉尊者的話,一方面像是為自己解釋,
一方面又像是向乞富的須菩提說教。
須菩提聽後,點點頭,他不強人同己,說道:
『乞富、乞貧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,
尊者!佛法裡方便有多門,我們可以各行其道,其實這都是佛陀的教法。』
須菩提和大迦葉乞食的作風,成為強烈的對比,
他們的說話和乞食的態度,給佛陀知道以後,對兩個人都不贊成,
曾喝斥他們心不均平,都不合乞食法。
真正的乞食法,是不擇貧富,不分穢淨,嚴肅威儀,次第行乞。
大迦葉比較固執,苦行的色彩非常濃厚,他是從來不願捨棄苦行;可是須菩提,對於佛陀的指示百依百順,
以後就自己修正了乞富不乞貧的態度,他對佛陀的教示,都是感恩的接受。
文章來源: 網路文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證道時曾感嘆:
「眾生皆有如來德性,不能成就的原因,就是因為我執太深,法執太重」
『法執』的意思是對事情有所偏執、不夠客觀;
譬如許多人很重視科學證明,對目前科學尚無法證明的靈性世界就不相信,這就是一種法執。
有些傳統佛教的修行人或信仰者,沒有通曉經典的真義,
只是取經典的文字相,再以自己的意識去作解讀,以為這樣就是佛法;
對於能一世成佛的正法,因為在經典中沒有看過所以不相信;
甚至認為在家居士不能傳佛法,其實這也都是法執。
即便修行到正法,但若因此產生對法的取捨和偏執;
認為自己的修法比較好,別人的修法是比較不好的,這也是法執。
所以在修行成就前,對於和自己認知不同的看法不要隨便批判,
不妨靜下心來用"心"的去感受,不帶成見、不預設立場的去深入了解。
因為禪是萬物的本體,是宇宙運行的法則,是道德 ,是真理,是光;
禪是智慧,是希望,無處不在,又無處在。
禪蘊含一切,廣博無邊,微妙巅毫,
不是語言文字能描述,也不是意識感官能窺盡,
正所謂:「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」
禪是中道,因為兼容並蓄,不偏不倚,所以一旦有所偏執,便失去禪的精神了。